行至美 心至善 公天下 尽心竭力弘扬传统文化艺术
发布时间:2025-07-30 10:07:08 人气:166
岳维栋,字子桢,号集贤阁主。男,1963年生。幼承家风,3岁启蒙,识字诵诗。时维文革之初,样板戏盛行,耳濡心模,渐显艺术天赋。6岁登台主唱老生,演绎英雄人物。参加校、区等相关部门组织的文艺汇演,或被厂矿、军旅、街区邀请的慰问演出。为电视台、电台录制专题节目,并在中国大戏院为中央领导献艺。期间登台演出500余场次,赢得名家及大众的认可和赞誉。1976年开始学习书法及传统文化,父兄引导,唐楷入门,耳濡目染,渐入正轨。后以“二王”为基,米芾、怀素为本,心悟手追,渐有所得。1985年天津市河北区举办“长城颂”书法摄影大赛,书法作品获得一等奖。同时,作品被河北区武装部选送给老山前线慰问部队官兵。2018年参加由著名书法家,杨再春先生亲自主持、点评的“迎新春,写福字”全国书法大赛,获得一等奖。在习书过程中,受兄长维瀚及著名书画家王永兴先生、杨再春先生、欧阳中石先生指导和影响较多。参其思、悟其道、观其形、追其神,终得进益之喜。后拜书法大家孙伯翔先生为师,得朴拙苍雄之气,悟支离斑驳之美,视野又入新境界。1986年杨再春先生欣然命题“集贤阁”斋号,即兴挥笔寄语:“翰墨落一纸,京戏百口传,文歌同谋也”,以示期许。书法艺术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,既是视觉艺术的瑰宝,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凝练。注重积累文化修养,守住“文化基因”,当好书法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,让书法从“古典艺术” 变为 “可感知的当代文化”,这是书法爱好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。
军魂永铸,使命如山。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8周年之际,隆重展出天津市炎黄文化研究会高级顾问、客座教授、书法家岳维栋先生的精品力作,以文化艺术表现形式致敬军魂,扬我军威,强军兴军,增强军民鱼水之情,让每一滴笔墨都闪耀着爱国拥军的情怀和光芒,共同续写爱我人民爱我军队的时代新篇。
一、文化艺术感悟人生价值和魅力
军旅是魂,文化是根。文化是军队凝聚共识、激发士气的核心要素,也是军队发展的命脉和根基。书法艺术的魅力源于千年传承的文化基因,既是文化瑰宝更是精神的修行。岳维栋先生从6岁开始就登台参加文艺演出,1976年开始学习书法及传统文化艺术,深入钻研传统技法与文化内涵,具备深厚的独特风格和文化底蕴。经过多年磨练,追求“人文品格”,书法认真精细,笔势彰显自如之美。特别是多年远离尘嚣,闭门潜心临习,参悟古今大家的经典之作,逐渐形成了俊朗不失苍劲,飘逸不露俗魅,流畅不显浮滑,灵动不失厚重,险中求正,动中显静,既有古意,又见个性的风貌。尽管岳维栋先生低调处事,不事声张,但足以让人窥见其文气高雅,艺术魅力,向阳而生,略见书法艺术刚柔并济的风采、功力和美感。
二、潜移默化提升自身情感和境界
墨韵跃动,书写着东方韵律;挥毫泼墨,展现出心灵气场。多年来,岳维栋先生在书法思考中深化道德观、价值观、审美观,逐渐唤醒内心的意境和哲理。尤其是坚持“豪情万丈书写人生”,以书法修行心灵,以艺术陶冶情操,在提按顿挫间喧哗凝固成华章,浮躁沉淀为墨香。通过长期修养打磨人生的品格与情感,培养自身敬畏与豁达的情操,努力做到超然世俗,从容自信,为人厚道,谦虚低调,行善报恩。常年来,他遵循“日行一善,年修一德”的人生准则,不仅按照这个行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,而且保持着纯洁美好的心灵,彰显出善美灵魂的大境界、大品格和大爱精神。
虽然事业有成和新作频出,但为人处事却和蔼、务实,善良、谦逊、内敛。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国防,文化拥军,情系军队,并经常研究军旅特色文化,领略爱军精武的文化力量,激发出无限创意和灵感,强化为社会为他人“做好事、行善事”的理念,能够做到言中有情,心中有爱,行中有善。无论身在何处尽显仁爱之心,行善之道,无私奉献,唯求德艺双馨,行善不图回报,以卓越的艺术成就和高尚的道德品格受到社会高度赞扬。
三、争当“守正创新”文化艺术典范
历史证明,一个民族的强盛,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。中国是个古老而神奇的国度,悠久的历史,璀璨的文化,给炎黄子孙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文脉基因。特别是中国的汉字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演变成当今的文字和书法,成为中国十大国粹之一,这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,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。书法艺术从来不是单纯的“模仿”、“临摹”、“写字”,而是与文学、美学、哲学和历史深度融合。
在目前全球化的背景下,中国书法艺术家和书画爱好者的使命,就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将古人的技法、文化与精神传承发展下去,让书法艺术适应现代人的情感、兴趣、审美与欣赏。唯有如此,书法艺术才能守住“中国魂”,拥有 “时代味”,真正实现 “薪火相传,生生不息,创新发展”,努力在文化自信中重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现代活力和生机。